修身砺品行,笃行践使命。以廉政文化砥砺为官之本,是领导的自律修养;以党的信念打造勇担当、善作为的班子,是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领导班子的不懈追求。该团队努力增强班子“原动力”、提高班子“战斗力”、释放班子“向心力”,让班子具有强大的“凝聚力”和“感召力”。他们同时做到廉洁奉公、秉公办事、勤奋务实、拼搏进取、敢抓敢管。他们给予社会与百姓的承诺,在拼搏中都变为现实,在富美画卷中展示绚丽色彩。2025年金色秋天,聚焦鲁中大地高质量发展的镜头扫描这片土地,临朐县九山镇领导班子的新作风、新谋略、新胆识,在振兴乡村打造齐鲁样板的数字,在百姓幸福感、收获感、安全感中闪烁。
善治理“三链融合”
打造“品质民生”品牌,先锋有智慧
央级新闻媒体报道,自2024年以来,临朐县九山镇党委提升“化解矛盾,文明建设,产业赋能”三位一体的发展质量,社会与百姓给予很高评价。他们聚焦群众诉求,以“三链融合”创新打造热线服务山区新样板,通过立体宣传畅通民意渠道,提质增效构建“1357”闭环管理链条,创建“热线+网格”联动机制激活治理引擎,切实提升民生服务温度,推动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。
新闻亮点之一:多维立体宣传,打造民生诉求“直通车”。九山镇以“广覆盖、深渗透”为原则,创新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化宣传矩阵。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开设“热线直通车”专栏,累计发布政策解读、办理案例等图文信息36期,阅读量突破5万人次。线下通过“赶大集”设点宣传、村居广播循环播报、发放《致群众一封信》等方式,实现全镇64个自然村宣传全覆盖,累计举办集中宣传活动12场次,发放宣传资料1.2万份。提升12345热线知晓率,推动“有事就打12345”理念深入人心。一季度,九山镇共接收热线诉求378件,诉求解决率提升至92%,实现了热线“热”起来、民意“涌”出来的良好态势。
新闻亮点之二:闭环管理提质,构建为民服务“高速路”。九山镇创新建立“1357”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,即1日内签收转办、3日内初步反馈、5日内办结答复、7日内跟踪回访。实施分级研判制度,对民生诉求实行“红黄蓝”三色分类管理,复杂事项由镇主要负责同志牵头成立专班推进。严格落实“三见面”制度(接诉见面、办理见面、回访见面),推行“日通报、周研判、月总结”工作机制,累计开展专题培训8次,优化办理流程12项。建立“未解决事项”溯源整改机制,通过“解剖麻雀”式分析典型案例,推动重复投诉率同比下降23%。一季度,九山镇热线诉求按期办结率达100%,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.5%,形成“接诉即办、未诉先办”的服务闭环。
【案例聚焦】九山镇涝洼村的李先生拨打潍坊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反映,安装了风力发电平台后,土地复垦存在问题,希望相关部门协调解决。
接到该诉求后,九山镇综治中心第一时间转办至王庄社区核实处理。社区工作人员与村委立即到现场查看相关情况,经调查,来电人反映的是风力发电平台安装完成后,对周边土地造成影响,希望恢复耕种问题。社区对此高度重视,经过与村干部和相关村民讨论研究,责成村委负责人立即协调挖掘机对来电人土地进行整平翻新。目前该地块已完成复垦,准备种植地瓜。
新闻亮点之三:创建联动机制,激活基层治理“新引擎”。九山镇打造“热线+网格”双轮驱动模式,将67个综治网格转化为热线服务前沿阵地,建立“网格员首接负责制”。创新“三级会诊”机制,对疑难问题实行“网格初审—社区复审—镇级终审”分级研判,每周召开2次专题调度会,累计化解宅基地纠纷、农田灌溉等历史遗留问题17件。推行“科级干部包村联户”制度,16名科级干部下沉一线,通过“田间议事会”“庭院调解会”等方式现场办结事项86件,实现83%的诉求在村级层面化解。
【案例聚焦】郭先生拨打潍坊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反映,村民郭某将果树种在了自家院墙外,担心后期树根会对墙体产生影响,希望热线协调将树挪走。
接到该诉求后,社区工作人员与村干部一同前往现场,一方面,查看树木与墙体的实际距离,确认是否存在影响墙体的可能性;另一方面,走访来电人和种树村民,了解双方的诉求。随即,社区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组织来电人和种树村民召开“庭院调解会”,进行面对面调解,向种树村民说明对来电人房子墙体可能造成的危害,强调邻里相处需相互体谅;同时,引导来电人换位思考,理解种树村民的想法。经过耐心调解,双方就挪树位置、时间等事项达成了一致意见。
下步,临朐县九山镇将持续聚焦群众满意度提升,深化“热线+网格+执法”多网融合,创新“全周期”服务评价机制,打造“接得更快、分得更准、办得更实”的热线服务升级版,奋力谱写山区政务热线服务新篇章。
妙解“议事链”良策谋发展
打造“品质民生”品牌,先锋有温度
从村民会上的沉默寡言到争相建言,从邻里纠纷的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,从“干部说了算”到“大伙商量办”——在潍坊市临朐县九山镇,一场以“临事邻议”为核心的基层议事协商实践,正悄然重塑着乡村的肌理。通过搭建议事平台、创新协商机制、凝聚群众智慧,这个临朐南部小镇不仅让基层治理难题迎刃而解,更蹚出了一条从“矛盾窝”到“致富链”的乡村振兴新路径。
亮点之一:议事平台“活”起来,从“哑巴会”到“热聊场”。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凝聚合力。九山镇创新“党建引领、多元共治”模式,通过党组织统筹协调、群众主动参与、社会力量协同配合,构建起覆盖全域、贯通上下的治理网络,真正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。
“村西头的河道堵了,啥时候能清理出来?”曾几何时,土崮堆村村民李光娥的一句提问,打破了村级议事会的沉默。如今,这样的“追问”在村里已成常态。
“过去有事得追着干部问,现在干部追着咱听意见!”窦兴英看着新铺设的供水管网感慨道。
变化的关键,是九山镇推行的“临事邻议”机制。在土崮堆村,7个网格如同7双“千里眼”,网格员每月4次例会汇总问题,累计处理诉求20余条。退休教师、家族长辈等21人组成的“邻聚力”先锋队伍,更成了矛盾调解的“金钥匙”——51岁的张义花被村民亲切称为“花奶奶”,在自来水管道施工纠纷中,她提出改道方案,联动施工方优化路线;面对污水排放争议,“花奶奶”几句闲谈便化解矛盾,这支队伍调解纠纷化解率100%。
村“两委”则是统筹全局的“主心骨”,构建了多元主体协同、分级分类调解、德治法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,定期分析纠纷趋势、梳理待解清单,今年已牵头化解复杂纠纷40余件。
从自来水管道纠纷到“疑难杂症”集思广益,从集体资产租赁到基础设施建设,从党支部到网格员再到乡贤,九山镇三级力量层层联动,治理触角延伸到每一户村民、每一寸土地,让“有事敞开说、问题共协商”成为基层治理的鲜明标识。
亮点之二:矛盾化解“快”起来,从“山头吵”到“地头笑”。“西边的地,生产路都没有,来掰玉米的时候都进不去人。”土崮堆村村民张某和邻居因地界纠纷吵得脸红脖子粗,手里的锄头都快挥起来了。网格员张文军入户收医保时撞见这一幕,赶紧把两人拉开,掏出“矛盾隐患登记本”记下来。
当天下午,张文军就请了党员群众代表当“老娘舅”,摆事实、讲法理、通人情。经过协商,两人当场签下了调解协议。
九山镇的治理智慧,还藏在一套套精准高效的机制里。该镇创新的三色预警“调解链”如同给矛盾纠纷装上了“智能导航”:邻里口角等“蓝色”纠纷,在院落茶话会上笑着化解;小额经济争议等“黄色”矛盾,由网格员和乡贤现场评理;群体冲突等
“红色”风险,村“两委”联合司法所等部门联动处置。三级链条环环相扣,让纠纷化解在萌芽,无一外溢。
“每月5日是村里的‘村民说事日’,农忙时在地头蹲着聊,农闲时在藤下议事点聚着说。”土崮堆中心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李成强说,网格员定期走访,主动排查矛盾,登记问题隐患,就地化解纠纷,形成“登记—交办—反馈—评估”闭环机制,让矛盾“冒头就灭”。如今,网格内纠纷自行化解率稳定在85%以上,村里少了争吵声,多了和谐气。
九山镇用“三色预警”划出了矛盾处置的精准坐标,以“说事日”和闭环机制织密了纠纷防控的网络。让“小事不出网格、大事不出村”成为现实,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持久的和谐动能。
亮点之三:发展动能“聚”起来,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抱团共赢”。“板栗种植户这么多,价格忽高忽低,卖不上好价钱怎么办?”青杨峪村的议事会上,村民赵本军的话戳中了大伙的心事。带着这个问题,他们走访了产业大户赵金福,最终议出了“合作社+产业+农户”的法子。
如今,青杨峪村板栗合作社吸纳了14个村的726名社员,统一育苗、统一施肥、统一找销路,还搞起了板栗深加工。“我家种着10亩地板栗,从种植到加工全产业链都能受益,光分红就两万多!”加入合作社后的赵本军算起账来笑得合不拢嘴。
在马家沟村,另一种治理图景同样动人。这个曾因集体经济薄弱发愁的村庄,以“全民志愿”破解难题:修村志时,“一家族出一人”组成志愿队,退休教师、热心村民齐上阵;人居环境整治中,“一人一锨”行动让村民自主维护清洁,省下第三方服务费;护林防火、防汛防溺水工作,41名党员带头轮值,村民志愿参与,既减轻集体负担,又凝聚了人心。
2025年以来,九山镇坚持将临事邻议、全民志愿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。依托“临事邻议”平台载体,创新构建“民事民提民议”的闭环化、全链条治理机制。将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与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度融合,为加快建设生态、和美、幸福的更好九山奠定坚实治理基础。
在临朐九山,议事协商早已跳出“走过场”的惯性,蜕变为破解治理难题的 “金钥匙”、激活乡村活力的 “强引擎”。村民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当家人”的主动转身,到乡村从“矛盾窝”到“致富链”的精彩跨越,生动勾勒出基层治理 “临朐答卷” 的鲜活图景。
筑牢“平安线”,治理为民
打造“品质民生”品牌,先锋有胆识
在走访中,听到老百姓真实的感受与评价。“如今镇上正在推行平安大巡防,街面上见警率高了,心里觉得格外安稳!”漫步于九山镇,整洁有序的街道,邻里和睦的人际关系,一幅乡村善治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。今年以来,九山镇紧紧把握基层基础建设这一关键环节,从安全防控、治理模式、民情摸排三个方面精准施策,让乡村治理既有力度又饱含温度。
织密安全网,守护群众“稳稳的幸福”。“您好,请配合我们进行夜间安全检查。”每当夜幕降临,九山镇的街头便会出现一支由机关干部、民警、辅警以及村“两委”成员共同组成的巡防队伍。他们手持手电筒,用脚步丈量着镇域的每一处角落。自九山镇开展安全大巡防行动以来,采取“定点值守+动态巡逻”的方式,将主要街道、重点路段以及人员密集场所全部纳入巡逻范围,定期开展集市秩序维护和夜间治安清查行动,确保安全防控无死角、不放松。巡防人员的日夜坚守,让群众安全感与幸福感显著提升。
创新治理法,激活群众“参与的热情”。“村里的文化广场该翻新了,大家有没有好主意?”在九山镇土崮堆村的村民议事会上,村党支部书记抛出问题,现场瞬间热闹起来。党员代表、村民代表、乡贤能人围坐在一起,你一言我一语,纷纷为村里的事务出谋划策。这正是九山镇深化“临事邻议”“全民志愿”品牌建设的生动写照。以村民议事会为沟通桥梁,让群众从乡村事务的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参与者”。围绕村内重大决策、矛盾调解、服务提升等议题,大家畅所欲言、共同商议,让每一项决策都充满“泥土气息”、饱含“民生情怀”。“以前村里有事,我们只能等着听结果,现在能坐下来一起商量,感觉自己也是村里的‘当家人’了!”村民李大叔的话语,说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。
摸清村情账,找准治理“精准的方向”。“大婶,您对村里的养老服务有什么想法?”“大哥,您觉得咱们村发展特色种植,还需要哪些支持?”为了将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里,九山镇全面开展村情摸排行动。通过入户走访、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,详细记录人口结构、产业发展、矛盾纠纷、安全隐患等情况。一本本厚实的村情信息档案,成为了精准施策的“导航图”。“摸排不是最终目的,解决问题才是关键。”镇党建办工作人员介绍道,“我们把收集到的156条意见建议分类建立台账,明确责任人,确定整改期限,确保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着落。” 目前,已有78个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。从修补破损路面到调解邻里纠纷,从扶持产业发展到改善人居环境,每一件实事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。
从平安守护到共治共享,从精准服务到凝聚民心,九山镇将继续深耕基层基础工作,让乡村更加安宁,让群众更加幸福,让这幅乡村善治的画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。
挥洒“文化雨”,文明润心
打造“品质民生”品牌,先锋释情怀
进入红五月以来,九山镇组织辖区各村广泛开展“里仁”文化主题宣讲活动,以生动案例阐释“里仁为美”的深刻内涵,推动仁爱和睦、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在基层落地生根,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。
“‘里仁’文化,核心是把‘仁’作为为人处世、社群相处的根本准则,既要修自身之德,更要睦邻里之情。”在省级文明村花龙潭村的宣讲现场,包村干部谭海波结合传统文化与乡村实际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村民们解读“里仁”文化的核心要义。他从“仁”的起源讲到现代社会的践行方式,强调“邻里互帮、家庭和睦”正是“里仁”文化在当代乡村的生动体现,引发在场村民的强烈共鸣。
随后,花龙潭村党支部书记刘俊伍分享了村民董京奎的暖心故事。“不管是家长里短的小矛盾,还是红白喜事的大忙帮,只要喊一声董京奎,他从不推辞。”刘俊伍说,去年村民家办丧事,董京奎主动牵头组织邻里帮忙布置场地、协调事务,忙前忙后一整天;平时邻居家老人行动不便,他也常上门帮忙买菜、送药。“董京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,让我们看到了‘里仁’文化的样子,也带动了越来越多村民主动互帮互助。”
同样的温暖场景也发生在省级文明村付兴村。村党支部书记陈加训以“好婆婆”王成娥的故事为切入点,讲述她如何用包容与关爱维系家庭和睦、带动邻里和谐。王成娥与儿媳相处十年从未红过脸,儿媳工作忙时,她主动承担家务、照顾孙辈;看到邻居家因教育孩子产生矛盾,她也主动上门劝解,用自己的经验帮邻居化解分歧。“家庭是最小的社群,家庭和睦了,村里的风气才能更好。王成娥就是我们村‘里仁’文化的活榜样。”陈加训的话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。
此次“里仁”文化宣讲活动,通过“理论解读+身边榜样”的形式,让抽象的文化理念变得具体可感。村民们纷纷表示,将以身边榜样为标杆,主动践行“里仁”精神,从关心邻居、帮助他人做起,共同营造“邻里和睦、乡村和美”的良好氛围。下一步,九山镇将持续推动“里仁”文化宣讲常态化,让文明新风浸润每一个村庄、温暖每一位村民。
力绘“新图景”,富美同行
打造“品质民生”品牌,先锋洒汗水
秋日引路,果实飘香,欢歌笑语。自九山镇深入推进全域环境综合治理以来,王庄社区始终秉持“民生无小事”理念,聚焦环境提升、隐患排查、民生实事等关键领域,下足“绣花功夫”,以一系列扎实举措让居民的获得感更充实、幸福感更可持续、安全感更可感知。
基层镜头之一:环境提升,精雕细琢焕新颜。“院里的杂物清了,路边的花草修得整整齐齐,住着心里真敞亮!”村民刘大妈对家门口的变化赞不绝口。在人居环境整治中,王庄社区推行“网格包片+党群联动”模式,党员志愿者率先垂范,累计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20余处次;同时巧变3处闲置空地为“微菜园”“微花园”,由村民主动认领管护,让庭院内外焕发勃勃生机。路域环境整治中,重点对道路两侧绿化带实施“精细化修剪”,清除杂枝、平整草坪,塑造层次分明的景观造型,让条条道路成为串联村庄的靓丽“风景线”。
基层镜头之二:安全排查,精准守护筑平安。“闲置院子清理干净了,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!”独居老人张奶奶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心声。王庄社区扎实开展闲散院落安全隐患专项整治,组织网格员与村民代表组成联合排查小组,对辖区54处闲置院落逐一进行“安全体检”。行动中,累计清理易燃杂物10处,修复破损门窗18处,加固3处存在风险隐患的院墙,并张贴有奖举报公告。同时,同步建立“排查—整改—复查”闭环管理机制,坚持每周动态更新隐患台账,确保问题整改及时高效、不留死角盲区,以细致排查守护居民平安。
基层镜头之三:民生实事,实干笃行暖民心。“自来水管道铺到了家门口,路面也重新修得平平整整,再也不用看天挑水喝了!”村民王大叔望着复修一新的生产路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将民生工程作为重中之重,狠抓落实。自来水改造工程的收尾阶段,干部带头,全程盯靠,紧把施工质量,及时解决管道接口渗漏等问题,确保763户居民如期用上安全、放心的“安心水”。同时,对施工涉及路段进行高标准路面恢复,累计铺设水泥路面35公里,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题。群众在一件件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事中,真切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。
精细治理再出发,王庄社区将继续以精细化治理为重要抓手,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,坚持在实干中破解难题、在创新中优化服务,持续用力、久久为功,努力打造更宜居的社区环境、提供更暖心的民生服务、构筑更可靠的安全防线,用不懈奋斗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。
提升宜居“精气神”,内涵丰富
打造“品质民生”品牌,先锋树标杆
镜头聚焦九山镇变化与提升,尽显创先进、树标杆的风采。九山镇对辖区重点区域开展人居环境专项整治督导,覆盖镇区主干道、白沙、付兴、崖下商业街以及西沂山、大蚕场、南小尧峪等多个村居。本次行动采取“四不两直”工作法,以“细查问题、弥补不足、促进民生”为指导,推动全面整治从“表面清理”向“深度提质”转变。
镇区治理:精细化管理见实效。在沿街店铺督导过程中,检查小组深入细致,不放过每一个角落。大部分商户已完成门前“五包”整改,但仍有部分餐饮店铺存在油污清理不及时问题。“下步,我们试点‘红黄绿’三色分级管理制度,对沿街店铺进行精细化管理,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卫生意识,让镇区治理真正见实效。”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。
村容提升:因地制宜解难题
在村落督导过程中,检查小组深入一线,重点对村内公共区域、房前屋后、背街小巷等卫生死角进行细致排查。针对各村实际情况,检查小组提出了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。如,结合各村的自然环境、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,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等等,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村容村貌问题,让每一个村庄都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工程推进:民生项目加速度。在响水崖东沟村,有施工人员正在对自来水管网改造后的路面进行恢复。项目负责人介绍:“我们采用分段施工方式,确保村民正常出行,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%。”他们忙碌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,为了确保村民们能够尽快用上安全、放心的自来水,他们加班加点,不辞辛劳。挖掘机、装载机等大型机械正在紧张作业,轰鸣声此起彼伏,这是该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工程的一个缩影,也是全镇民生项目建设加速度的一个生动写照。
从镇区的精细化管理到村居基础设施的提升,以“民生需求”为核心,将环境整治与便民服务紧密结合。通过系统治理、精准施策,九山镇正逐步实现从“一时美”到“持久美”的转变,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撸袖加油干,弯腰察民情。山东省临朐县九山镇党委用两个优良传统的尺度去衡量走过的路,一切变化都与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有关。共产党员的信仰与精神,与当地的发展提升融汇于一起,党性文化在土地的丰收富足中尽显本色,“品质民生”的概念,由于具备了收获感、自尊感、安全感三重内涵,而拥有了新时代文明的高度。(供稿:鲁政闻 政新评 临广讯 潍众闻 高达 余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