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振兴网安徽讯(聂晓蕊)7月7日-11日,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“翠竹匠心守护非遗”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独山镇游芳冲村,以“乡村支教显担当,守护非遗促振兴”为志愿服务宗旨,发挥专业和能力特长,为村里的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、寓教于乐的暑期课堂;同时肩负非遗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命,走进康宁竹编厂,潜心学习非遗文化竹编技艺。
7月7日下午,实践团的成员们抵达游芳冲村,在当地村民和村委会支持下,乡村暑期七彩支教课堂正式开幕。开班前,为促进感情、增进信任关心,实践团成员以生动活泼的语言,别开生面的形式,向孩子们自我介绍,相互认识,进一步拉近距离。在七彩支教课程中,实践团成员们每天科学规划课程安排,一方面批改和辅导完成暑期作业,另一方面,结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英语知识学习特点,开展了系列寓教于乐的英语课程,例如组织观看英文电影小视频,参与击鼓传花、英文版逛三园等游戏,学习英语单词,掌握语法知识。
7月8日,实践团成员来到村里的康宁竹编厂,在六安市非遗竹编传承人邹红的带领下了解了竹编的历史渊源、制作方式、发展现状等,并参观了邹红老师的工作室,领略了竹编艺术品的魅力,增进了实践团成员对传统竹编工艺的了解和尊重。此外,为进一步传播非遗竹编这一手艺,实践团利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记录下实践团的竹编体验。在竹编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实践团成员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,最终完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竹编挂件,让队员们在学习竹编的基本技巧中,深刻理解竹编艺术的精髓。
7月9日,实践团成员及十余名孩子在邹红老师的带领下,学习竹编工艺。邹红老师向实践团成员及孩子们展示并讲解了竹篮的编织制作流程,实践团成员与孩子们跃跃欲试,竹条在手指间翻飞、穿梭着。经过反复尝试,队员及孩子们逐渐掌握了“压一挑三”“挑二压二”等简单的平面竹编技巧,几根纤细的竹条在手指间慢慢穿过缝隙,在穿、挑、压间,宛如一根根飘逸的丝带,纵横交错间渗透自然之美、文化魅力,编织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。在制作过程中,队员们及孩子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,提高了对竹编艺术的认知和了解,还能够感悟到工匠精神,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7月10日,为了解六安本地非遗竹编的传承与保护,实践团成员在独山镇及游芳冲村开展了调查活动。烈日下,队员们实地走访调查了将近100人,通过访谈和问卷等方式,调查当地居民对非遗竹编文化的了解,以及他们对竹编产品的需求情况等。实践团成员王娜娜对非遗竹编传承人邹红老师也进行了深度访谈。邹红老师提到,竹编对于她来说不仅仅是一项解决温饱的手艺,更是一门承载着文化传承的艺术,不仅能够传承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,还能够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,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关注并参与竹编工艺。
7月11日,实践团成员来到红齐茶场。在游芳冲村村书记的介绍下了解茶场历史,体验炒茶工艺。此外,为进一步加强实践团成员及孩子们对茶文化的了解,游芳冲村联合科技特派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艺课程。在茶艺老师的指导下,队员及孩子们纷纷动手尝试,温盏温筅,放入茶膏,在一次次注水与击拂中,茶色渐去、茶沫渐起。大家以浅色的沫饽为纸、茶膏为墨,在茶面上慢慢勾勒,点茶成画。伴随沁入心扉的茶香,共同体验感受传统茶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,积极培养传承人,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。千百年来,中国文人将竹子作为清高自洁的象征,竹子被赋予的坚毅、清廉等精神,又有“廉竹”等美誉。独山竹编更是承载着这份“清廉”,一代代传承下去。看似朴素的竹条,在坚守初心,勤勉的传承人手中可以变换成各种各样的生动且活泼的实物动态。“竹衰不变结,花落有余香”,竹编可以变幻多样,但是其韧劲不变,其内核不变,坚守初心而形式多变的廉洁是重要的竹编文化内涵。
竹编传承人在坚守这一根本内涵的基础上,充分分析时与势,制作出新奇又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。同时实践团成员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,结合新媒体技术,开拓了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,激发了传统竹编手艺的活力,有利于促进独山镇竹编文化经济的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
虽然活动时间不长,但志愿者们纷纷表示此次体验文化、学习非遗的活动,深刻了解中国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,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,为文化传承发展贡献了一份青年人的力量,真正做到“传承非遗文化,助力乡村振兴”。